福建中医学院中医系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
教学大纲 |
|
发表单位:福建中医学院中医系 发表时间: |
|
课程名称:《中医基础理论》 课程编号: 英文名称:《BASIC THEORY OF TRADITONAL CHINESE MEDICINE》 课程性质:必修课 总 学 时:108 讲课学时:90 实验学时:18 学 分:18学分 适用对象:中医学专业5年制本科生 一、课程性质、目的和任务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性质:属于中医学的专业基础课,也是中医学各专业的入门必修课。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,要求学生掌握本课程中有关中医学的基本理论、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,包括中医学的思维方法(精气、阴阳、五行学说)、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的认识(藏象、精气血津液神、经络、体质)、中医学对疾病及其防治的认识(病因、发病、病机、防治原则)。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和任务:为继续学习中医诊断学、中药学、方剂学、中医经典著作和临床各科打好基础。 二、课程教学和教改基本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采取课堂讲授为主,课堂讲授要注重理论的系统性、概念的准确性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,用引导式、启发式、讨论式的教学方法与学生自学相结合,注重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。各专业可根据实际教学时数进行适当调整,结合实验教学和多媒体教学,以增强学生对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的认知能力,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。 本课程为考试课。采用综合考核的方法,即以课程结束后的一次闭卷考试为主,结合课堂提问、专题作业、平时测验等,综合评定成绩。 三、课程各章重点与难点、教学要求与教学内容 绪论 [重点与难点] 1.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。 2.病、证、症的区别与联系。 [教学要求] 1.掌握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。 2.了解中医学、中医基础理论、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概念,中医学的学科属性,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概况。 [教学内容] 一、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及其学科属性 (一)中医学的基本概念 (二)中医学的学科属性:属融入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自然科学;受古代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;是多学科融合的产物。 二、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、形成与发展 (一)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 (二)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(三)中医学理论的继承和创新 三、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(一)整体观念:人体自身的整体性;人与自然、社会环境的统一性。 (二)辨证论治:病、证、症的基本概念;病、证、症的区别与联系;辨证与论治的概念、思维过程与关系;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;辨证与辨病相结合。 四、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及课程的主要内容 (一)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 (二)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 第一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[重点与难点] 1.精、气的基本概念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; 2.阴阳的基本概念、事物阴阳属性的划分、事物阴阳属性的绝对性与相对性; 3.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及阴阳学说基本内容之间的关系; 4.阴阳学说用于: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、阐释人体的病理变化、确定治疗原则及分析和归纳中药的性能; 5.五行的基本概念、五行特性、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; 6.五行学说用于: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、确定治则治法。 [教学要求] 1.掌握精、气的基本概念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; 2.掌握阴阳的基本概念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; 3.掌握五行的基本概念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; 4.了解精气学说、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; 5.了解中医学思维方法的主要特点。 [教学内容] 第一节 精气学说 一、精与气的基本概念 (一)精的基本概念:包括精概念的源流。 (二)气的基本概念:包括气概念的源流。 二、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(一)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:精气构成宇宙万物的机理;精气的存在形式。 (二)精气的运动与变化:气的运动及其形式;气化的概念与形式。 (三)精气是天地万物之间相互联系的中介:维系着天地万物之间的相互联系;使万物得以相互感应。 (四)天地精气化生为人 三、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作为一种思维方法,在中医学精气生命理论构建中的作用;在整体观念形成中的作用。 第二节 阴阳学说 一、阴阳的概念 (一)阴阳的基本概念:包括阴阳概念的源流。 (二)事物的阴阳属性:事物阴阳属性的划分;事物阴阳属性的相对性和绝对性。 二、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(一)阴阳对立制约:包括阴阳相互对立、相互制约和相互排斥。 (二)阴阳互根互用:包括阴阳相互依存,互生互用。 (三)阴阳交感与互藏:升降交感的概念、机理和意义;互藏的概念与意义。 (四)阴阳消长:阴阳消长的概念、原因与形式。 (五)阴阳转化:阴阳转化的概念、机理与形式。 (六)阴阳自和与平衡:阴阳自和的概念及意义;阴阳平衡的概念及维系机制。 概括叙述阴阳学说基本内容之间的关系。 三、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以阴阳学说的运动规律和形式简要说明人体的形态结构、生理功能、病理变化、疾病的诊断和防治,以及中药的性能。 第三节 五行学说 一、五行的概念 (一)五行的基本概念:包括五行概念的源流。 (二)五行特性:木曰曲直;火曰炎上;土爰稼穑;金曰从革;水曰润下。 (三)事物和现象的五行归类:归类的依据、方法、举例和意义(构成五行系统)。 二、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(一)五行相生与相克:各自的概念、次序;母子关系及所胜与所不胜关系。 (二)五行制化和胜复:各自的概念、规律和意义。 (三)五行相乘与相侮:各自的概念、次序、形成原因和相互关系。 (四)五行的母子相及:母病及子;子病及母。 三、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简要叙述五行学说作为一种思维方法,在阐释人体五脏的生理特性,五脏之间的生理联系和病理影响,阐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方面的应用。 第四节 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(自学) 概说(不列标题):叙述精气、阴阳、五行学说之间的关系,导出中医学思维方法的基本特点。 一、注重宏观观察 二、注重整体研究 三、擅长哲学思维 四、强调功能联系 第二章 精气血津液神 [重点与难点] 1.人体之精的基本概念、代谢; 2.人体之气的基本概念、生成、运行、功能及其分类; 3.血的基本概念、生成、运行; 4.津液的基本概念、津和液的区别与联系、津液的代谢; 5.中医学中神的基本概念、神的生成; 6.气与之间的关系、精血津液之间的关系 [教学要求] 1.掌握人体之精的基本概念、代谢、功能及其分类。 2.掌握人体之气的基本概念、生成、运行、功能及其分类。 3.掌握血的基本概念、生成、运行和功能。 4.掌握津液的基本概念、代谢和功能。 5.掌握中医学中神的基本概念、生成和作用。 6.熟悉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的关系。 [教学内容] 第一节 精 一、人体之精的基本概念 二、人体之精的代谢:精的生成、贮藏与施泄。 三、人体之精的功能:繁衍生命、濡养、化血、化气、化神等作用。 四、人体之精的分类: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,脏腑之精与生殖之精。 第二节 气
最新报道
|